貝氏擬態是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在1862年發表在"THE TH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OF LUODON"中的的文章 "Contributions to an Insect Fauna of the Amazon Valley."提出的假說,這是第一次有學者提出擬態的概念。貝氏擬態簡單來說就是好吃的東西,模仿的像不好吃的東西,讓吃過不好吃東西的掠食者不會想來吃自己,這是為了讓自己不被吃掉而演化出來的策略,但貝氏擬態的發生有幾項必須存在的條件。 1.擬態的生物及被擬態的對象必須有相同的掠食者,且牠們棲息的地區不能相差太遠,需要是掠食者可以移動的範圍。若是牠們不存在掠食者可以遷徙範圍內,那掠食者怎麼會被騙呢? 2.被擬態的對象數量必須遠高於擬態的生物。若是被擬態的對象太少,擬態的生物數量太多,那就會演變為好吃的擬態的生物過多,導致掠食者有較高可能認為長那樣的東西是好吃的,徒增擬態的生物被吃掉的風險。
參考資料: 生命大百科 林春吉、蘇錦平(2013),台灣蝴蝶大圖鑑。 盧耽(2008),圖解昆蟲學。 Bates, Henry Walter (1861). "Contributions to an insect fauna of the Amazon valley. Lepidoptera: Heliconidae". Transactions of the Linnean Society. 23 (3): 49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