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昆蟲論壇 (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leobbs.cgi)
-- 《植物區》 (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forums.cgi?forum=20)
--- [轉貼]台灣森林之多樣性 (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topic.cgi?forum=20&topic=54)


-- 作者: aaronyeh777
-- 發表時間: 2004/11/28 00:59:46am

[這篇文章最後由aaronyeh777在 2004/11/28 01:58am 第 1 次編輯]

台灣森林之多樣性

楊秋霖/林務局技正

一、台灣之環境特色

 台灣位處東亞島弧之摺苗地帶,當西南季風與東北氣流之衝,雨量豐沛,極為潮溼,全年平均年雨量達2500公釐,相對溼度則達80%左右。由於中央山脈縱貫全島,山巒綿亙,高山林立,單位長度之坡降急劇,從海平面逐漸上升至3952公尺之玉山主峰。就氣候型而論,以緯度高台灣屬亞熱帶,但因受海拔高影響,卻具有熱帶、亞熱帶、暖溫帶、溫帶、冷溫帶、亞寒帶及寒帶之特徵,因此林相之組成相當複雜。兼以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一千一百公里,受不同氣候條件之影響,沿海尚有熱帶季風林、海岸林及紅樹林。就面積尚不足二萬六千平方公里之蕞爾小島論,孕育的森林資源相當豐富。而森林率高達58.5%,亦排名世界十名之內,由於森林茂密、生物種類十分豐富,換言之,生物之歧異度相當高。整體而言,台灣可說是一個栩栩如生的博物世界,早期荷蘭人之所以稱台灣為福爾摩沙,實在是發之內心之讚嘆。

二、植生多樣性

 台灣的植物社會源自白堊紀,植群歷史有一億年之久。在歷史的變遷中,冰河期令北方之寒帶植物有南下之機會,問冰期時則南方之熱帶植物亦往北擴張至台灣。第四紀後本省與大陸分離,有些沼澤的植物則又賴野鳥之傳播至達合灣。經過長期氣候的穩定,冰河期南下的寒溫帶物種向山區退縮,故許多孑遺植物保存於山區,如穗花杉、油杉、台灣杉、杉木等屬之裸子植物在第三紀時廣泛分布於北半球各大洲,目前則僅分布於東亞及中南半島;而被子植物中如野鴉樁、山桐子、茄苳、化香樹、山毛櫸、昆欄樹、楓香、鐘萼木等亦均為孑遺植物。基本上本省植物位於大陸、日本與南洋諸島、澳洲之交匯帶,因此具有上述區域之部份植群特徵。

 本省之4021程維管束植物中,特有種約900種、約佔全部種類之25%。台灣的維管束植物約有340種可列為稀有或瀕危之植物。由於氣候溼潤,台灣的蕨類植物相當豐富,總計有38科575種,其中146種因分布狹隘屬稀有類。如以台灣的維管束植物類估算台灣的植物比例,則約佔全世界之1.5%,即單位面積的植物種類平均為全世界之六十倍;可見本省植物在全球之地位與重要性。

 一般分析台灣的植群,均以中部山區垂直氣候植群帶做劃分,共有六種植群帶,至植群型則有十二型以上,分述於下:

(一)亞寒帶─高山植群帶

 位於海拔3600公尺森林界限以上,年雨量約2800公釐岌,年均溫概在5℃以下,生育地多為不良之裸岩或岩床,土壤乾燥,風力強大,日照強烈,冬季有積雪,在此惡劣環境之下,已無喬木生長,僅有矮性之灌木或草甸,灌木以玉山圓柏、玉山小菜、玉山杜鵑最常見。其餘偶見的木本植物尚有刺柏、玉山野薔薇、台灣荼藨子、巒大花楸等;草本植物除由玉山箭竹所組成的小面積草甸外,以阿里山龍膽、玉山佛甲草、細葉薄葉草、高山籟蕭、玉山艾等最具代表性。

(二)冷溫帶─冷杉植群帶


 分布於海拔3100∼3600公尺之間,冬季乾燥而寒冷,年均溫在15∼18℃之間,多為向陽之乾燥山坡或岩礫密布之處,土壤化育仍不完整。代表性植物以台灣冷杉及玉山箭竹最具特色,其中冷杉偏向北向背陽的谷地,箭竹則在陽光極強的南向山坡形成草甸。冷杉林下多剌柏、玉山鬼督郵、川上氏薊、高山白珠樹及玉山佛甲草;與玉山箭竹伴生者多台灣龍膽、玉山龍膽、矮菊、高山白珠樹等。

(三)涼溫帶─鐵杉雲杉林帶
 分佈於海拔2500∼3100公尺,年均溫在8∼11℃之間,年雨量3000∼3500公釐,組成之林型以鐵杉林與雲杉林為主,另外尚有台灣華山松、台灣二葉松、高山櫟、高山芒。鐵杉、雲杉、華山松多分佈於向陰之北向山坡,台灣二葉松則偏向南向向陽之山坡,本林帶由於向源侵蝕作用頻繁與持續火災之干擾,常出現演替階段之台灣二葉松、台灣赤楊及玉山箭竹等。林下多玉山木薑子,漸尖葉木薑子、玉山假沙梨、紅毛杜鵑、台灣馬醉木等。

(四)暖溫帶─櫟林帶
海拔1500∼2500公尺之森林,年均溫在10∼20℃之間,年雨量300∼4200公釐,為台灣山區雨量最豐富、最潮溼的地區。櫟林帶之上層2000∼2500公尺為雲霧最濃的地區,以檜木林型為最具代表性,針闊葉混合林相中,針葉樹多紅檜、台灣扁柏、巒大杉、台灣杉、鐵杉、紅豆杉,闊葉樹則多殼斗科、昆欄樹、森氏櫟、紅楠、巒大八角等。
 林帶之下乃海拔1500∼2000公尺之間,以殼斗科為主要組成之常綠闊葉林,主要樹種為長尾柯、狹葉櫟、森氏櫟、錐果櫟、昆欄樹、日本楨楠、木荷等,落葉種多台灣紅榨楓、阿里山千金榆、赤楊、化香樹。

 此帶終年雲霧繚繞,俗稱盛行雲霧帶或霧林帶,盛產台灣高價值之檜木,檜木壽命長,生長期可達數千年,在此期間,其下之闊葉樹已歷經數代。

(五)亞熱帶─楠櫧林帶
 分佈於海拔50∼1500公尺之間之森林,氣候溼潤溫暖,年均溫17∼23℃,士壤富含腐植質,森林鬱閉度高,其組成以常綠闊葉樹為主,多為樟科之楨楠屬及殼斗科之櫧屬。主要代表植物有日本楨楠、大葉楠、台灣雅楠、南投黃肉楠、台灣山香園、卡氏櫧、川上氏櫧、火燒栲、木荷、筆筒樹等,本林帶亦散生一些針葉樹,如台灣二葉松、台灣肖楠、台灣黃杉等,本區次生林多,以台灣二葉松、山黃麻、楓香、台灣櫸、栓皮櫟較為主要。另人工林則以柳杉、杉木、油杉、孟宗竹、桂竹、麻竹為主。

(六)熱帶─楠榕林帶
 主要分佈於海拔500公尺以下之平地或山坡地,年雨量變化頗大,一般於1000∼4000公釐之間,年均溫在23℃以上。植物組成主要以桑科的榕屬與樟科之楨楠屬為主。由於此地帶人口集中,開發迅速,除了東部少數地區,殘存的原生植被已不多,主要的代表性植物有構樹、牛奶榕、朴樹、稜果榕、澀葉榕、小葉桑、香楠、大葉楠、朴樹、茄苳、青剛櫟等,土壤的次生林以山黃麻、野桐、白匏仔、血桐為主,人工林則多相思樹、油桐、桂竹、綠竹、麻竹等。而未破壞之海濱,尚可見蔓荊、馬鞍藤、白水木、濱刀豆、林投、月橘,黃槿等。

 由於濱海地區風大,在雨量較大之處,常出現界於森林與草原之間之疏林型,樹木矮小零落,下層植物多與樹林層同高,如北港溪與大安溪之間之西海岸、恆春半島局部海岸地區等,植被多以禾本科與莎草科為優勢,散生其間之樹木多黃槿、榕樹、島榕、剌桐、苦檻藍、草海桐、林投等。

 海岸林之紅樹林是另一大特色,淡水基隆間以水筆仔為主、中部多海茄苳、台南高雄一帶有海茄苳、欖李等。

 綜上所述,台灣拜高山林列之賜,植被由海岸到高山隨著海拔高度而改變,海拔1500公尺以上植被具有北半球溫帶至寒帶之特徵,其中2500∼3100公尺之鐵杉林帶全球僅見於台灣與大陸西南,1500∼2500公尺之檜木林帶則全球僅見於日本與北美,而其間散生之台灣杉又只分布於本省與大陸西南,至於1500公尺以下的闊葉林相,則具有東亞、東南亞之特色。台灣的森林界限在海拔3600公尺處,相對於溫帶地區海拔2000公尺以上就無森林,可見本省森林多樣性之豐富。

三、伴生的野生動物
 森林是一個極複雜的生物社會,由樹木、其他植物、野生動物、氣候、土壤、土壤水、枝葉層、腐植質及土壤微生物等有機無機環境及其交互影響所組成。其中野生動物在森林生態系中扮演分解者、授粉者、傳播種子者、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甚至高級消費者之地位。台灣植物既然相當複雜,生存其間的野生動物亦十分的豐富。其中哺乳動物約61種、鳥類約500種、爬蟲類約90種、兩棲類約30種、淡水魚氏類約150種,以及學名已登錄之昆蟲17609種(估測約50,000種),這些野生動物多數均以森林為家。

 不同的野生動物棲息於不同的植群帶,有些適應性強者則可以橫跨好幾個植群帶。如烏鴉其生活的領域可從海平面分布到玉山主蜂;冠羽畫眉雖以櫟林帶為主要分佈領域,但其上之鐵杉雲杉林帶與其下的楠櫧林帶亦為其分布範圍;台灣的三種珍貴雉雞,帝雉從海拔1800公尺以上之針闊葉混合林以迄3200公尺之冷杉林相均有分佈,而藍腹鷴則偏好海拔2000公尺以下之闊葉林,至於環頸雉則生活於平原、山腳、河床之草原、灌叢地帶,三種形成海拔高度與植生之隔離現象。

 以森林溪流而言,其間的魚類分佈則受到地理與海拔高度之影響。如台灣特有種之台東間爬岩鰍只分布在中央山脈以東之河川,以西之河川則另有一個相近種─台灣間爬岩鰍。至於國寶魚櫻花鉤吻鮭(台灣鱒)則只分布於大甲溪上游的一個小範圍,海拔約1700公尺,其上則全省均無任何魚類之分布。至於本省分布範圍最廣(主要河川均有)、海拔最寬(100∼1500公尺均有)的魚類則只有台灣鏟頜魚。

 台灣近四十年開發頗為迅速,海拔100公尺以上的低原地帶幾已全部被開發為農業、工業及都市用地;海拔100∼1000公尺的地區幾乎有一半被利用為發展農業及遊憩用地,1940年全島森林面積尚有66%,一度降至52%(1970年),現今又恢復為58.5%。除了林地被改變為農牧等用地外,開礦、築路、污染、狩獵及其他人為活動之干擾均被壞、影響到野生動物之生息環境,使得野生動物在海拔、植生之分布上產生變化,許多過去在低原及山腳分布極普遍之種類,現在僅能在中、高海拔才能發現,尤其是哺乳類及鳥類。長鬃山羊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台東在海岸山脈海拔50公尺處尚有長鬃山羊的分布,可是在本省之西部,幾乎在1500公尺以上才能看到長鬃山羊之蹤跡。

 台灣通史記載400年前全島分布十分普遍的梅花鹿已從台灣完全絕跡,雲豹形同絕種,而水獺、台灣狐蝠則岌岌可危,基本原因都是森林破壞及過度狩獵之結果。

四、森林多樣性保護的途徑

 為保護森林多樣性,使得具有代表性之生態體系,特殊珍稀動植物之生育、棲息地獲得更大的保障,則設置自然保護區或同等的保護系統為最佳之途徑。目前台灣地區以自然保育為目的所劃設之保護區,可區分為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國家公園、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等四類型。目前自然保留區有18處,野生動物保護區11處,國家公園6處,國有林自然保護區23處,合計共58處,面積達451,951公頃,如扣除金門國家公園及墾丁國家公園海域之部份則全省自然保護區系統面積共432,986公頃,約佔國土面積之12%,比世界自然保護區平均佔全球陸域面積之3.7%高,亦高於美國保護區系統佔國土9%之比例。以上之保護區系統除部分野生動物保護區係河川溼地或離島外,多數都與森林有關。

 設置自然保護區首要目的及在保存生物多樣性,並提供科學研究與教育之機會,另外國有林尚有劃編有約45萬公頃之保安林,原以涵養水源,防止飛砂、捍止土砂為主,由於多數均屬於天然林,生物多樣性亦極為豐富,亦即全省210萬公頃之林地中,至少有90萬公頃,即約43%之森林受到不同程度之保護。加以在民國80年,中央農委會宣佈天然林禁止砍伐,使得本省森林之多樣性獲得更大的保障。

 目前國有林森林之覆蓋率約93%,但山坡地與平原地帶才30%左右,如何勸導並鼓勵林農放棄超限利用地之檳榔,茶葉、果樹、蔬菜,重新再造林;以及在平原地帶(尤其台糖用地)籌建森林公園、植物園,以恢復並提昇台灣之森林多樣性,實在是政府及民眾共同的責任。

原始網頁:http://www.csnp.org.tw/content/classrom/8901-02%E5%8F%B0%E7%81%A3%E6%A3%AE%E6%9E%97%E4%B9%8B%E5%A4%9A%E6%A8%A3%E6%80%A7.htm


© 中文版權所有:昆蟲論壇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程式翻譯:auron  版本: LeoBBS X Build0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