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歐洲深山鍬形蟲LCC的一些生態研究 (新增飼育技巧)
(這篇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4678 次) 時間:2009/01/10 00:25:56am 來源:razzle
[LIKE=王先生;石頭;TOM-TOM;andy26653;搬家師傅;蟲友;肘之公子;oba72367r;TIS;45500;Paul尤;fz26523617;jielinwang;MickeyFu;=LIKE][這篇文章最後由razzle在 2009/04/20 09:04pm 第 7 次編輯]
最近閱讀了一些歐洲深山鍬形蟲的學術報告 整理了一些重點 提供給大家參考
在亞洲,歐洲深山鍬形蟲L. c. c.的相關研究並不多,但是由於該種在歐盟是保育類野生動物,因此過去十多年來,歐盟各國都一直有學者投入相關研究,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防止該種在人類不斷破壞大自然的情況之下絕種。研究範圍主要為該種對朽木的依賴度 (所需木頭腐朽程度、樹種、數量、溼度等等) 以及該種的生態習性。 閱讀歐洲各國的研究報告後,感覺上歐洲深山鍬形蟲是一種適應能力很強的生物,並且能夠輕易和人類共存。許多研究報告指出,歐洲深山鍬形蟲非常會利用人類的各種木製產品,甚至在城鎮中比森林中更容易發現歐洲深山鍬形蟲 (這讓我覺得歐洲深山鍬形蟲有點像麻雀)。舉例而言,在英國和荷蘭的田園小徑以及學校的戶外遊樂區都會鋪上大量的闊葉木碎片 (約3公分乘以3公分,來源為俢剪行道樹後產生的廢物,樹種為各種闊葉木,其中包括橡樹),深度大約30公分。結果發現,歐洲深山鍬形蟲和歐洲犀角金龜Oryctes nasicornis很喜歡把這些木塊堆當作產卵床,每當園丁進行翻修時,都可以發現數百隻歐洲深山鍬形蟲和歐洲犀角金龜的幼蟲以及蟄伏成蟲。報告也指出,人類在這些木塊堆上行走或是玩耍似乎都不會對這些昆蟲造成影響,而這些人類的廢棄物也意外成為保育歐洲深山鍬形蟲的重點。除了廢木塊以外,用木頭做的階梯以及籬笆,和泥土有接觸的部位開始腐爛以後,也都會成為歐洲深山鍬形蟲幼蟲的溫床。在確定有歐洲深山鍬形蟲出沒的地方,民眾往往會故意堆積朽木給鍬形蟲繁殖。 http://maria.fremlin.de/stagbeetles/london_veluwe.html
在亞洲人眼裡,深山鍬形蟲是喜歡寒冷的昆蟲。不過在歐洲人眼裡,歐洲深山鍬形蟲是熱愛溫暖的昆蟲。這樣聽起來很矛盾。原來,歐洲的緯度比台灣高,當地的氣候相當寒冷,許多國家冬天的溫度可以低達零下20℃,夏天的平均溫度也只有19℃。歐洲的文獻指出,歐洲深山鍬形蟲喜歡低海拔溫暖的山谷,尤其是可以快速變暖的向陽面。荷蘭的學者Paul Hendriks表示,該國產地每年夏天會有大約1個星期氣溫高達30℃、1個月氣溫高達25℃。他表示,即使溫度高達30℃,他也沒有觀察到歐洲深山鍬形蟲的行為受到負面影響。荷蘭產地每年冬天會有數個星期溫度只有0℃、大約1個星期溫度只有零下10℃、有幾天的溫度甚至會低於零下20℃。德國的報告顯示,該國產地一月份的平均溫度為9.9℃、五月的平均溫度為14℃、六月的平均溫度為17℃、七月的平均溫度為19℃。德國的實驗指出,歐w深山鍬形蟲的幼蟲能夠忍受零下2℃的介質溫度,但是再低就會死亡。棲地的溫度從零下20℃到超過30℃都有,歐洲深山鍬形蟲似乎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生物。
歐洲的綜合野外觀察紀錄顯示,歐洲深山鍬形蟲成蟲五月底、六月初開始出現,六月中到六月底為發生期的高峰,七月底、八月初開始陸續死亡,九月從野外消失。當產地溫度達20℃時,新成蟲結束蟄伏,陸續出土活動。荷蘭學者Paul Hendriks表示,目前還無法得知歐洲深山鍬形蟲透過哪些確切的機制來判定出土的時機。他表示,2007年的夏天特別溫暖,五月初時氣溫就已經高達20℃,但是成蟲還是到六月初時才開始活動。他推測,成蟲的活動應該和溼度以及氣壓有關。根據一份德國的報告,雌蟲出土後只有1個星期會飛行,之後就會尋找產卵場所;雄蟲一直到死亡之前都會飛行,但是活動期的前半段飛行頻率會比較高。根據一份英國的報告,大部分的雄蟲被發現時都在飛行或是爬數到高點準備飛行。大部分的雌蟲被發現時都在地上爬行或是躲在倒地的腐朽樹幹下。成蟲最活躍的溫度範圍是21-22℃,活動高峰期是晚上9點到10點。當溫度低於16℃的時候,成蟲就會停止飛翔,並且躲到地表下。根據一份德國的報告,2004年和2005年的成蟲發生期,有觀察到成蟲飛行的氣溫範圍為11-27℃、有觀察到成蟲爬行的氣溫範圍為9-33℃。成蟲只有在低風速的情況之下才會飛行。一份英國的報告顯示,成蟲出土後,很少能活超過4個星期,其中包括了遭掠食者捕食的因素。
歐洲各國的研究都顯示,歐洲深山鍬形蟲的擴散能力非常糟糕。一項德國的研究對18隻公的以及38隻母進行無線電追蹤調查。成蟲的前胸背板上各裝了一個350毫克的無線電發報器,平均重量為成蟲體重的12%。雄蟲最高的飛行總長度為2.065公里,最長的一次飛行距離為1.720公里。雌蟲最高的飛行總長度為762.6公尺,最長的一次飛行距離為701公尺。雌蟲出土後通常只飛行一次,交配後就會用爬行的方式到產卵場所。雌蟲的最高爬行速度 (未受干擾情況之下) 為每小時9.1公尺。該研究推測,只有1%的雄蟲能夠把基因傳給3公里以外的族群,而雌蟲能夠佔據的新產卵地點不會超過1公里外。換句話說,極為孤立的族群 (距離其他族群超過3公里),就很有可能發生地方性滅絕。也因此,人類大規模地開發森林對歐洲深山鍬行蟲會帶來極大的打擊,除非在城鎮中大量提供朽木堆,形成所謂的「生物橋樑」。事實上,英國的保育專家建議民眾在自家後院多堆朽木,形成所謂的stag beetle friendly garden,也就是「鍬形蟲友善花園」。
歐洲深山鍬形蟲的雌蟲活動力相當低。研究指出,只要出生地朽木充足,雌蟲不會冒險去尋找新的產卵地點,將繼續在出生朽木堆產卵。根據一份英國的觀察紀錄,有一隻雌蟲早上7點的時候被發現躲在一段朽木底下。研究人員在這隻雌蟲身上用立可白 (就是寫錯字時用的那種修正液) 做記號。到了晚上9點時,這隻雌蟲爬離原朽木大約5公尺,靜靜地等雄蟲飛來交配。到了晚上9點35分時,該雌蟲轉身開始往原朽木爬行。25分鐘後爬回原朽木底端躲藏。這樣的行為也顯示了歐洲深山鍬形蟲到某個程度而言是有記憶的!荷蘭的無線電追蹤報告也證實,許多雌蟲一生都不會飛行,而且選擇出生朽木堆為繁殖場所。
在野外,歐洲深山鍬形蟲六月份化蛹,八月份羽化,接著蟄伏到隔年的五月底、六月初。飼育深山鍬形蟲最讓人討厭的一點就是有些新成蟲在蟄伏期間會莫名其妙地死掉。原來這種情況在野外也會發生。德國的野外觀察家John T. Smit 2006年四月的時候把一段朽木挖開觀察,總共發現了7隻雌蟲、14隻雄蟲,全部都是還在蛹室中的蟄伏個體。不過這21隻個體當中,有1隻雌蟲和4隻雄蟲已經死亡。原來,連野生蟲都會發生「睡到死」的狀況。
以上資料,提供給對歐深LCC有興趣的蟲友參考
IloveBug |
發表於: 2009/01/10 00:32:54am
|
感謝分享,真的很有趣也很具參考價值 |
頂部 |
azsx369 |
發表於: 2009/01/10 01:25:08am
|
很有趣的資料~~~~謝謝大大的分享 stag beetle friendly garden=> 在家裡院子裡就可以挖到Lcc感覺很妙 |
頂部 |
729790 |
發表於: 2009/01/10 01:47:07am
|
感謝樓主無私的分享
下面引用由razzle在 2009/01/10 00:25am 發表的內容: 最近閱讀了一些歐洲深山鍬形蟲的學術報告 整理了一些重點 提供給大家參考 歐洲深山鍬形蟲的幼蟲能夠忍受零下2℃的介質溫度,但是再低就會死亡。棲地的溫度從零下20℃到超過30℃都有,歐洲深山鍬形蟲似乎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生物。
|
|
個人試過,歐深及台灣深山,溫控範圍:14度~25度.(幼蟲都有持續成長). 歐深幼蟲在瓶中移動習性,上中下. 台深幼蟲在瓶中移動習性,大多出現在底層.
下面引用由razzle在 2009/01/10 00:25am 發表的內容: 新成蟲結束蟄伏,陸續出土活動。 荷蘭學者Paul Hendriks表示,目前還無法得知歐洲深山鍬形蟲透過哪些確切的機制來判定出土的時機。 他推測,成蟲的活動應該和溼度以及氣壓有關。
|
|
濕度影響成蟲蟄伏期這或許值得參考,至於提高溫度使成蟲提早度過蟄伏期 短期內無明顯效果(同期公母.分3公3母)在相同溫度下蟄伏期卻不盡相同, 相差2~3個月甚至更久. 個人覺得公蟲對於外在因素(環境及濕度)影響,比母蟲更為明顯, 一過蟄伏以後,公蟲一開始活動會特別躁動,母蟲則不特別明顯 大多進食居多. 溫度低於16度時,成蟲活動力會降低. 進行交配,公蟲對於環境變動也會特別警戒. 以上個人經驗.
|
頂部 |
york |
發表於: 2009/01/10 08:07:25am
|
感謝樓主分享
在下為同批深山公幼蟲能追上母幼蟲 曾嘗試將三齡母幼蟲置於家用冰箱內二個月 溫度約2-5℃ 幼蟲會停止活動 但並未死亡 置回18℃之後 則開始進食 且無準備化蛹跡象
在下覺得深山的確是生命力強韌的蟲種 每年被抓走那麼多 隔年還是有一定的數量會出現 若無強大的繁殖力與忍受環境的能力 恐怕大家在野外就難以常見到了 |
頂部 |
送葬者 |
發表於: 2009/01/10 01:51:04pm
|
感謝賴大的分享 此文另在下開了眼界 原來歐洲國家也有對鍬形蟲如此深入的研究 在生物體上裝了無線電發報器來追查其行蹤 感覺好像在Discovery那種節目上看到的ㄧ樣 原來也有用在鍬形蟲身上
俺年輕時曾造訪過法國普羅旺斯以及摩洛哥等南部鄉下地方 可惜當時不知道那裡應該就有歐深 不然ㄧ定藉機會仔細探尋ㄧ下 當時是暑假7月初 當地氣溫跟台灣沒有兩樣 但是非常乾燥 以台灣的鍬形蟲大多棲息在有一定溼度的林地 很難想像那裏會有Lucanus屬的種類 |
頂部 |
芳710614 |
發表於: 2009/01/10 03:08:34pm
|
喔喔喔~好棒的文章分享
下面引用由razzle在 2009/01/10 00:25am 發表的內容: ~~他推測,成蟲的活動應該和溼度以及氣壓有關。
|
|
個人經驗 氣壓好像真的有點關係 收過不少做過飛機的新成蟲 往往都會比自己飼育品(相近的羽化時間)的成蟲來的早活動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
|
頂部 |
w545 |
發表於: 2009/01/11 08:12:49pm
|
期待國內也能如此仿效研究,那對鍬形蟲的野外生態將會更加了解及助益。 |
頂部 |
729790 |
發表於: 2009/01/11 08:44:58pm
|
配合現代科技研究生物應該更能縮短研究時效. 或許以殖入晶片方式追蹤,更能減輕昆蟲負荷.(飛行動向與氣流干擾更為明確) 國內目前以野放標記再以人力接力方式,追蹤記錄紫斑蝶遷移解謎. 事實上昆蟲的身體構造,及結構,整體組織(遠比人類科技還進步). |
頂部 |
蟲大便 |
發表於: 2009/01/18 09:56:26am
|
[這篇文章最後由蟲大便在 2009/01/18 09:58am 第 1 次編輯]
剛剛上去看了一下,沒想到歐深〈LCC〉居然是鳥的食物來源~
實在又點奢侈的感覺!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喜鵲 ,藍鳥,啄木鳥,貓頭鷹,貓,狐狸,蝙蝠,刺猬,獾,野豬, 灰松鼠 ,甚至青蛙和蟾蜍似乎認為他們非常值得一試 |
頂部 |
razzle |
發表於: 2009/04/20 09:09:32pm
|
[LIKE=oba72367r;=LIKE][這篇文章最後由razzle在 2009/08/09 03:13am 第 1 次編輯]
最近台灣似乎掀起了歐深熱, 這裡提供一些參考資料.

LCC的母蟲行為上可以分成兩類. 第一類和兜蟲一樣, 只要把腐植土推一推以後就產卵了, 完全不理會產卵木. 第二類的母蟲會把部分的產卵木很費心地咬成木屑, 然後在木屑附近產卵. 但無論如何, 兩類母蟲都不會把卵產在產卵木裡頭. 圖中看到的是第二類的母蟲, 她把中硬度的產卵木咬成一層的木屑.

把產卵環境撥開以後的情形.

歐洲深山鍬形蟲的產卵方式和兜蟲一模一樣, 就是把腐植土壓緊, 然後在裡頭產卵. 不過有個重點是, 腐植土或是發酵木屑的顆粒一定要夠細膩. 如果木屑的顆粒太大, 母蟲就壓不緊, 然後就不產卵了.

歐深的卵期30-40天, 我大約21天採一次卵, 一次大約收成30粒. 歐深的卵韌性蠻強的, 幾乎不會有死亡率. 我會選擇採卵是因為有些母蟲在重複產卵的過程中會把自己的卵粒弄傷. 我在採卵的時候常常遇到被母蟲壓到變形的卵.

有時候沒空採卵, 一放40幾天, 收成的時候就會有一齡幼蟲.

這隻是三齡中期的幼蟲, 看得出還沒有"灌"起來.

歐深的幼蟲非常喜歡吃朽木. 換土的時候非常簡單. 首先, 把容器內的幼蟲和土通通倒出來. 容器用清水洗淨後, 在裡頭豪邁地放一塊中硬度地朽木 (軟硬度也可以). 幼蟲對朽木很不挑剔, 即使長滿了青黴都沒關係. 接下來, 把幼蟲放入容器.

用之前吃剩的腐植土把容器填滿. 裝的時候稍微施壓, 但小心不要壓傷幼蟲.

幼蟲一天內就會鑽到朽木裡頭, 對朽木非常依賴.

已經把朽木吃光的歐深幼蟲, 已經長得比之前肥胖.

朽木一吃完就立刻再給牠朽木.

25公克的幼蟲會羽化成8公分左右的個體. 30公克會羽化出85 mm左右的個體. 長到35克的幼蟲有機會破9公分.
整體上而言, 只要溫度可以控在25度以下 (20度為最優), 歐深是絕對不會讓你失望的大蟲.
|
頂部 |
養蟲ㄉ新手 |
發表於: 2009/04/20 09:21:29pm
|
歐盟的研究學者果然投入了不少心血在她們特有的蟲上面~值得敬佩。 |
頂部 |
wsr536 |
發表於: 2009/04/20 09:44:47pm
|
下面引用由razzle在 2009/04/20 09:09pm 發表的內容: 朽木一吃完就立刻再給牠朽木.....
|
|
手中有幾隻幼蟲.已經L3中.不知現在加入朽木.還來得及嗎? 很詳盡的分享......感謝您!
|
頂部 |
|
|